0451-51537507

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抽动症 >

【健康科普】关于抽动症的二三事!(二)

来源:黑龙江贰壹壹儿童医学研究院

【健康科普】关于抽动症的二三事!(二)

抽动症是神经学的问题而不是精神病学方面的问题。严格说来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基底节、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是抽动障碍的主要病变部位。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互相作用所致。

抽动症的病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神经递质失调学说

随着神经生理、神经生化、药理学、神经解剖学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大多认为大脑基底神经节病变及边缘系统的皮质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相关神经递质失调,可能是抽动症的主要发病机制。神经解剖学与功能影像学研究提示,抽动症的发病与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皮层神经回路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有关。有学者发现,除多巴胺功能紊乱外,抽动症发病还与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性氨基酸如色氨酸、5HT、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有关。

2.遗传易感性

抽动症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抽动症遗传方式及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其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有学者研究发现Neuroligin4(NLGN4)基因缺失及位于13号常染色体上的SLITRK1基因突变可能与抽动症发病有关,进一步提供了抽动症与遗传相关的证据。

3.感染免疫因素

抽动症的发病发展可能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所致自身免疫病例损害有关。Kurlan等对抽动障碍儿童进行前瞻性研究提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不是唯一使抽动加重的诱因,仅仅是最多见的加重因素之一。临床上予静注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调节及抗病毒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抽动症状,亦证实了感染及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抽动症的发病影响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过敏性体质)等。

4.社会心理精神因素

精神创伤、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可诱发或加重抽动。近年来的调查发现,抽动症与家庭教养不当有关,抽动症患儿有不同程度的个性异常,如孤僻、易冲动、性格内向、焦虑、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等,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家庭精神环境不良(如不和谐、多冲突、少娱乐、少情感交流),均提示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发病和病情加重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5.孕期围生期

孕期及围生期高危因素致使患儿出现脑损伤,使患儿脑发育障碍或器质性损害,从而引起抽动,如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等。

6.其他相关因素

抽动症的发病及加重与饮食有关,如谷氨酸类食物添加剂的滥用,M ller V ahl等研究表明,可乐及咖啡可能诱发和加重抽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提示,血铅水平的升高、雄性激素的应用、慢性间断性使用可卡因和其他精神刺激性药物也是抽动症发原因之一。

7.中医理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抽动障碍属于中医的“目札”、“慢惊风”、“瘈疭”“筋惕肉瞤”等范畴。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结合阴阳学说,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脾、心、肾,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高鸿认为该病与中医的心、肝两脏有关。若心血不足,则肝无所藏;肝血不足,则无以调节血液进入脉道;心血虚,心失所养,则见神情不安,夜寐多梦,或噩梦秽语。肝血不足,目失滋养可见两目干涩、眨眼频作;肝主筋,血不养筋,则见面肌及四肢搐动,甚至头项摇摆、腹肌搐动。



黑龙江贰壹壹儿童医学研究院是经黑龙江省卫生部门批准,集医疗、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的示范型...详细

名医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