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1-51537507
智力低下又称“智障”、“弱智”、“智力残疾”、“精神发育残疾”等,指发生在发育时期内(18岁以下),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的一组疾病。智商(IQ)低于人群均值2.0标准差(人群IQ均值定位100,一个标准差的IQ值为15),一般IQ在70以下即为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适应性行为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履行社会职责两方面。临床上表现为认知、语言、情感意志和社会化等方面,在成熟和功能水平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可以同时伴有某种精神或躯体疾病,或由后者所继发。
儿童智力低下的病因非常复杂,任何影响儿童大脑发育的因素,均可导致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目前关于儿童智力低下病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生物医学及社会心理两方面:
1.生物医学因素
1)脑的机械损伤
出生前、后及分娩时都可因物理或机械因素造成脑损伤,如产伤、颅脑外伤。围产期或生后缺血缺氧也可损害脑组织,如孕妇严重失血、贫血、心力衰竭、肺部疾患和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以及溺水、麻醉意外、癫痫持续发作后的脑缺氧。在发达国家,由围产期不利因素引起的智力低下在全部智力低下中所占比例很小,不到10%,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则较大,特别由产伤所致者。研究显示,围产期因素造成的长期(慢性)、重度缺氧,常导致智力低下及其他神经精神后遗症,若抢救及时,发育损害程度可减轻;而短期(急性)、轻度缺氧对小儿智力发育影响较轻或无明显影响。另外,低体重儿(LBW)是导致小儿智力低下的重要围产期因素,这在不发达国家尤为突出。
2)营养不良、代谢、内分泌疾病
体内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粘多糖、嘌呤等物质代谢出现障碍都可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功能,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生前、生后营养不足特别是蛋白质、铁等物质缺乏将会使胎儿、婴儿的脑细胞教目形成减少或功能低下。内分泌疾患也要影响智力发育,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关孕妇营养及小儿早期营养与小儿智力发育关系的研究相当多,所得结论不尽相同。目前一致认为,短期内的营养不足对小儿治疗发育影响不显著;长期的营养不良,特别在伴有社会环境刺激的不足时,则极易发生智力低下。所以,对于有影响不良所致的智力低下的治疗,只有在改善营养的同时,给予丰富的良性社会环境刺激才会收到效果,而且这种干预始得越早越好。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和AIDS相关复征(ARC)
最近几年,有关艾滋病或不幸染上艾滋病病毒(HIV)的儿童智力受到明显影响。一般艾滋病患儿的智力低下多为中-重度,ARC组相对较轻,多为边缘性或轻度智力低下。
4)感染因素
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是智力低下的重要致病因素,而在发达国家感染在智力低下病因中所占比例很小。围产期中感染以TORCH感染为主,TOROH是指弓形体、风疹、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其他。
5)遗传因素
在发达国家,由遗传疾病所致的智力低下占重度智力低下总数的一半以上。近年发现,一些细微染色体异常也可引起智力低下,从而使染色体异常在智力低下的致病因素中的地位更加引人注目。除夫妇双方生育年龄因素外,致突变因素也是致智力低下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致突变的环境因素是减少突变型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的重要手段。
6)理化因素
汞(Hg)、铅(Pb)、有机氯化合物、颅脑外伤等理化因素均可引起智力低下。汞中毒可使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铅中毒常引起脑病,导致智力低下。其他一些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中毒亦可引起智力低下。另外,孕妇吸烟、酗酒、吸毒、服用类固酵药物、一氧化碳中毒、放射线照射,尤其在妊娠前3个月,均可导致脑发育障碍。
7)特殊感官缺陷
包括聋、哑、盲等特殊感官缺陷 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症)
2.社会心理因素
智力低下在除了生物-医学因素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在智力低下总数,约20%-35%的可有医学异常,多为重度智力低下;没有医学异常所见的智力低下约65%-80%,多是轻度智力低下,其中约50%是由社会环境因素造成。另外,绝大多数智力低下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特别是轻度智力低下。
1)家庭的社会状况
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等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母亲孕期心理状况
母亲在孕期是否遭到意外的精神打击、对分娩的焦虑程度、怀孕时的情绪等都可影响小儿的精神发育。
3)家庭环境
如母婴感觉交流、居住条件、父母对婴儿发育的消极期望、家庭大小、双亲的精神健康状况、小儿喂养方式及教育方法等皆可影响小儿精神发育。
4)众多研究调查发现社会心理型智力低下有如下流行病学特征
社会文化条件越差的人群患病率越高;学龄期患病率开始增高,青春期达到高峰;有家族倾向,特别是易于集中在母亲有智 力低下的家庭内。
3.中医理论
智力低下属中医的“痴呆”、“五迟”、“五软”、“惊胎”、“解颅”等症。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如《黄帝内经》有脑髓主神明的说法。而脑髓又由肾所生,所谓“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脑为髓海”(《灵枢•海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憎塞侯》中把病因责之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患病所致,病机为阴阳不和或不足,致使心神悟塞,神识不明。其后,历代医家如钱乙、朱丹溪、王肯堂、徐春甫等多有论述。徐春甫在《古今医统》中十分清楚地提到父母精血不足、孕期多病、早产、产妇高龄或堕胎不成等与本病密切相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迟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本病的病机。
黑龙江贰壹壹儿童医学研究院是经黑龙江省卫生部门批准,集医疗、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的示范型...详细